作者 : 洪嘉岑 / 發佈日期 : 2016/11/03
【記者 洪嘉岑/台中報導】
台中國美館附近,五權一街與五權西路圍成的小區域上,座落著五十年歷史的忠信市場。60、70年代曾經繁榮一時,後來市場逐漸沒落,年輕人陸續搬出,只留下老年人和小孩,市場因此沉寂了很久。一直到2008年左右,有一群藝文工作者開始陸續進駐,老舊市場因為藝文空間的進駐,開始有了一點轉變。
因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忠信市場一直沒有隨著周遭建築進行都市更新,相較於附近的高樓大廈,忠信市場雖給人感覺突兀,卻依然自成一格地佇立在此處,日復一日。
「我們是誤打誤撞才發現這裡的啦,這是一個機緣巧合。」書房Z的江敏甄這樣說,「先有黑白切,才有我們。」她說一開始是因為有一個朋友在忠信市場裡面的一處租了個店面賣茶葉,生意做得不太有起色,小雨(蔡志賢)跟邱勤榮這對好朋友,一個會做鐵雕和空間,一個個性古怪、有著自己的畫廊;一個很會說,一個很會做。某天,兩個人跟朋友湊在一起聊天、吃著黑白切,突發奇想的說,「嘿,我們每個人出一千塊,就可以當老闆了耶!」朋友們停下手邊的動作,愣住。「每個人出一千塊,把忠信市場賣茶葉的那間店租下來,我們就有一個自己的展覽空間了!」於是,在座的每個人一人掏出一千塊,集資租下茶葉店,成立了一個不向任何人收費,以櫥窗形式為概念的展出空間──「黑白切」。
「這個想法很不切實際,只是好玩。」江敏甄說。可是因為小雨跟邱勤榮兩個人的號召力、以及做事的效率,在他們向賣茶葉的那位朋友提及時,那位朋友也一口答應,竟然也成了掏出一千塊租金的其中一人。「真的很莫名其妙,哈哈哈,大家都覺得很酷。」成立這樣一個空間,他們不是要賺錢,只是在當下,想要把這個空間租下來做展覽而已。因為這個想法很空前,他們都沒有多想就決定去做了,那是2008年的事情了。
發起這個想法的小雨,大概花了五天的時間,就把黑白切的空間設置完成。而邱勤榮更是在提出想法的隔一天就找來好幾個幫手,當中做創作的大有人在,他們大部分都住在中部,有些人在學校教藝術、有些人本身就是藝術家。這些人沒有太多的資金,但憑著一個月只需要繳交一千塊,他們就能有一個空間,這樣簡單的想法,他們毅然決然地對著這個屬於他們的小櫥窗花上了心思。「黑白切」,是一群朋友吃著黑白切的夜晚誕生出來的想法,它的名字很俗氣,卻平易近人;它以台語來發音的話,歐北切,就是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感覺;從黑到白,兩個顏色概括的意義又更多了。江敏甄說:「一切任你解釋,你可以有很多的想像空間。」
這是一個無人空間,每一個展期都會讓藝術家自己決定展出內容。它不收費,讓觀眾站在這個「櫥窗」外看,二十四個小時都能看的到,因此很快就上軌道了。
然而,他們並不滿足,將目光轉向忠信市場內破破舊舊的老屋,又租了一個空間,成立了之後的「書房Z」。「書房Z」以十八世紀法國沙龍(salon)的概念為基礎,沙龍的主人可以邀請很多音樂家、畫家等各種社會名流,在這個客廳(沙龍的法文即是客廳的意思)互動。沙龍雖然是屬於貴族的交流空間,他們卻希望「書房Z」能夠以這樣的概念延伸出去,讓喜歡藝術文化的人們能有一個交流的平台,對話的空間。除了藝文類的展覽,人們也可以在這裡討論一些社會時事。
創業必須思考如何持續經營的實際問題,但「黑白切」與「書房Z」不在意,他們沒有賺錢的想法。因為它們這樣毫無目地的,帶著一點理想與浪漫的色彩,在這個城市,它們悄然誕生。「如果有一天我們有人不想做了、沒錢了,才會結束,但想法是會持續下去的。」江敏甄堅定地說。因為這樣一連串沒有計畫性的想法,卻意外的為這個老市場帶來了另一新力量,文藝空間相繼進駐。
「我是台北人,台北房租太貴,這邊的房租很便宜,這邊的氣氛是我喜歡的氣氛,所以我就來了。」「忠信民藝」的老闆娘鄭小姐說。一開始她只是想有個自己的工作室,經由朋友的介紹,她認識了忠信市場內發起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藝術家,就找到了這裡。喜愛傳統的她認為,忠信市場會閒置這麼久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明明在美術館對面,地點還不錯,怎麼會無人問津?她認為,台灣的社會一直有個斷層,在經濟起飛那段時間,似乎很鄙棄自己的文化,那段期間的台灣人很失落,傳統文化的流失,是因為台灣人對自己的文化不認同。忠信市場內的房租雖然很便宜,但一般人根本不敢踏進來,害怕改變老空間,不願意動手,她認為這都是忠信市場會荒廢這麼久的原因,「在我來到這裡之前,這間店面可是荒廢了十年那麼久!」
居住在忠信市場內的老人家有些是以拾荒為生,裡面堆疊了很多垃圾、資源回收物,擋住了入口,環境是非常雜亂、骯髒的,「外面的人都說這邊是個貧民窟。」鄭小姐說。「為什麼這邊會荒廢成這樣?」抱著對土地的熱情,對傳統的喜愛,鄭小姐進入市場後與其它幾間店家合力將市場內的環境收拾乾淨,成了現在的樣子。
不希望忠信市場跟台灣現在大多數的觀光老街一樣,成為趨向單一化的商業區。同樣一個牛角麵包,在三峽老街吃的到,到中南部的老街也吃的到,鄭小姐說,「這真的很荒謬。」她認為忠信市場最獨特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模樣,他們沒有人會幫這裡打廣告,也不想改變現況,如果強迫這裡變得跟那些老街一樣,「那是一種獨裁。」不希望忠信市場像個死板的軍隊,成為毫無特色的區域,在沒有差異性的情況下,這裡將失去競爭力,「人多不多,賺不賺錢,那都是其次。」這裡的店家大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老市場這樣的氛圍,才會來到這裡,所以他們真的不在乎這些。原本凋零的老市場,也因為他們把環境整理乾淨後,漸漸有了回春的趨勢。
「忠信民藝」是一間古董店,裡面收藏了大大小小的台灣各個時期的民間藝術品,分為食、衣、住、行,紀錄了台灣約一百年來的歷史。古董也算是文獻的一種,記載了台灣早期的樣貌,以及過去人的生活方式。鄭小姐說,歷史之所以重要,就是為了要讓人不再重蹈覆轍,現在的商品被商人大量生產,人們的選擇似乎就只有這樣,但是藉由觀看過往的東西,人們才能有更多的選擇。她會想開古董店,除了交流,也是把這些古董的故事,讓更多想知道、或是不知道的人了解。
在「忠信民藝」對面,有一間沒有隔間圍起來的咖啡店──「奉咖啡」。「你好,這裡是奉咖啡,這裡是一間咖啡店。」老闆不斷向路過的人這樣喊著。它屬於比較後期來到忠信市場的店舖,老闆說,一開始只是路過這裡,看到這邊剛開始發展,進來聊天後發現這邊人的想法跟自己蠻合的,就想來這裡開咖啡店。
老闆最初原來是個上班族,租下這裡只是想當副業,而他主要是喜歡在這邊跟有相同理念的人一起談論時事、藝術與文學的感覺。這裡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也是一個交流彼此想法的平台,從學生到社會人士,從富人到窮人,他們都會因為一杯咖啡而來到這裡坐下來。因為店內的椅子是長板凳的形式,彼此之間距離縮短了,就能夠很容易的搭話,開始聊天。他希望這裡是一個能讓人們放鬆,交換想法的場所。跟「書房Z」最初的想法一樣,老闆也想延續十八世紀沙龍文化的概念。
「奉咖啡」內只賣黑咖啡,因為光是黑咖啡,就會因為產地與生產方式的不同,擁有不一樣的風味,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的,所以他只單純賣黑咖啡。「奉咖啡」這個名字的概念,跟奉茶的感覺很像,老闆想將一杯好的咖啡,雙手奉上,給懂得品味的人們。這是一間全開放空間的咖啡店,老闆希望人們在這裡喝咖啡的同時,也能用心去感受老市場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