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昱傑 / 發佈日期 : 2016/11/03
【記者 黃昱傑/台中報導】
劉秀清老師在臺中市清水區清泉國中任教,已有二十餘年,以前的她,只為了績效而教育,現在則成功轉型成品德與因果教育的專家,並得到多個獎項,成為遠近馳名的明「心」導師。
走上教育之路 成為台灣媳婦
劉秀清老師是馬來西亞華僑,兩位哥哥和她的嫂嫂曾經分別在臺灣大學、成功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影響了她來臺灣的決定。除此之外,她認為台灣是華人的根,在這裡能找到最道地的中華與儒家文化。
在馬來西亞時,劉秀清認為當地資源無法滿足她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興趣,於是她到華僑學校就讀,並參加台灣的大學聯考,最後考上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她非常喜愛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因此輔系選擇中文,原本打算在台灣完成學業後,回到馬來西亞任教,但大四時遇到她的現任老公,最終因為對台灣的熱情與愛情決定留下,嫁作台灣媳婦。
早期的暴君 後期的轉型
以前的劉秀清老師是個明星老師,只為了績效而教育,每年的目標就是要教出幾個臺中一中、女中的學生,為了提升學生們的競爭能力,教育風格總是偏向嚴格、強悍,也因此被學生冠上「暴君」的稱號。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變以及她在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之後,開始以關愛教育為主,提升學生的品格,她說:「關愛學生並賦予他們生命正確的價值觀,是我的教育和責任。」
這些轉變也使她獲得臺中縣99年度校園品德教育範例甄選活動第二名、教育部100年度師鐸獎與教學卓越金質獎。
佛學與福智 因果與關愛
劉秀清老師第一次接觸佛學,是在民國八十二年,參加了一場佛學讀書會,對廣論產生興趣,特別是因果循環的部分,她將因果結合儒家哲學運用到教學上,成為因果教育。
劉秀清老師的因果教育並不是向學生傳頌她的信仰,而是要讓他們理解其中道理。在她教過的學生中,不乏頑劣分子或是成績較差的學生,這些人可能會辱罵老師或是不愛讀書,劉秀清老師告訴他們「分數表現了你的態度」,因為平時不尊重師長、上課不認真聽講,複習自然沒有成效,成績也就不會好。
在某次機緣下,劉秀清老師投入日常老和尚所創辦的「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並在學校成立了「泉心泉意品德教育團隊」,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推動生命教育,期望透過專業社群,增進教師的心靈能力、專業技能,將關愛教育、品德教育等所學,運用到班級經營,並以學生的身心靈發展為首要目標,帶領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期望學生們帶著好品格走入社會、走入未來。
備受質疑的教育 學生回饋與鼓勵
曾有人對劉秀清提出質疑,關愛教育的效果到底如何?又怎麼確保能在關注學生品格的同時也能拉拔學生的成績?她回應,想要提升學生的成績得先去了解他、弄清成績不好的原因,並與學生之間有心與心的交流,學生一旦發現自己被老師欣賞,發現自己在老師心中很重要,他就會開始自律。若能夠欣賞自己的學生,發現他生命的優點,甚至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就會讓一個孩子站起來,也讓他的心站起來。
劉秀清老師的用心,學生也會給予回饋,畢業生曾在給她的信中寫道:「在三年之中,老師不只教國文,還教了許多有關心靈方面的提升及正面思考,這些有血有肉的內涵,在我眼中是塊瑰寶,當遇上難關時,這些瑰寶不再是瑰寶而是救命丹,由此可見心靈的提升是多麼棒的事!」因為這些回饋,她更堅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致力於關愛與因果教育,引導學生的身心靈走向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