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回義大利的時候 台灣才是我的家」

作者 : 陳奮達、言佳銘 / 發佈日期 : 2016/11/03

【記者 陳奮達 言佳銘/台北報導】

從2011年開始,活躍在各大綜藝節目的韋佳德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以獨特、風趣的言論給越來越多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作為外國人的他講中文時出口成章,成語更是信手拈來。出生於義大利皮翁比諾(Piombino)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如今,他已經漸漸地成為了「台灣人」。

一路求學最終落腳台灣

韋佳德的語言天賦從小就彰顯出來,生活在雙語家庭更讓他擁有學習語言的良好環境。還是國中的他,就連續兩年獲得了皮翁比諾的Leon BattistaAlberti語言學校舉辦的英法德語區語言競賽的第一名。到了大學,在2004年到羅馬學習語言學的時候,他在語言與國際交流系的中文課程上,開始學習中文。

韋佳德說其實自己一開始對中文並不是很感興趣,更多的只把學習中文當成一個挑戰。而真正觸發他對中文產生興趣並開始認真學習的是因為喜歡上王力宏的歌曲。這得從他去挪威留學講起。

2006年,韋佳德前往挪威的卑爾根留學。期間,他與社會語言學家Karol Janicki教授合作研究民俗語言學(Lay Language),因為當時得執行一項研究,必須去一個華人社區和中國人交流,所以韋佳德被逼要用中文與人溝通。

一開始他因擔心丟臉講錯而不敢開口,直到認識了一位來自高雄的朋友。這位高雄朋友想讓韋佳德喜歡上中華文化,於是把王力宏的歌介紹給他聽。韋佳德開始聽王力宏《唯一》的那張專輯,透過歌詞,慢慢對中文產生興趣,也發現了不同於西方的東方思維。

隨後,韋佳德藉由對中文的濃厚興趣,不斷求學。2008年台灣國科會提供給他一筆獎學金支持他在輔仁大學和臺科大的教授合作。2009年義大利外交部提供給他到中國進修的獎學金。

終於在2010年,韋佳德選擇回到台灣,這片他熱愛的土地,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攻讀博士。

這樣的經歷,讓韋佳德跟台灣、跟中華文化的聯結更加緊密。韋佳德表示,自己當初的期望是當口譯人員或是大學全職教授。如今,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也實現了他的演藝夢想。

父親母親是自己偉大的榜樣

離開了家鄉,獨自一人來到台灣,韋佳德感受到的台灣與義大利文化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可能義大利年輕人的談話內容相對於台灣而言會比較流於表面,而且方式更直接。所以其實他覺得自己更適合台灣這種人與人之間比較和諧、溫柔的相處方式。有的人會說他講話「很假」,但是像他所說的「我骨子裡是古代的中國人」一樣,重視禮貌,言談中收放把握有度,韋佳德完全習慣了這個溫和的相處方式。而這也與家庭的影響有關。

韋佳德說自己的父母是自己偉大的榜樣,深深地影響了自己的個性。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失明了,但是父親對母親不離不棄,任何問題都會無條件地支持她,兩人一起至今已走過了四十幾個年頭。韋佳德在父母親的身上懂得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摯愛」,也因此影響了他待人禮貌溫和的個性。

在演藝方面,韋佳德一方面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演藝,另一方面是因為覺得向大家展示出最棒的自己是對過去的自己的一種肯定,讓大家能看到自己無限的價值。

在台灣書寫演藝事業新篇章

「我演藝生涯的開始是在我媽媽的肚子裡」韋佳德風趣地說。談到他的演藝路,讓他難忘的是小時候第一次在眾人面前演唱自創歌曲 Fiocco di Neve 「雪花」的經歷。他表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很大的舞台,而那次表演更是意義非凡。

除了「語言」,「演藝」正如韋佳德所說的,從他的童年就開始了。小時候韋佳德會純真地認為一直傾聽他的鋼琴是會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也因為鋼琴老師剛好是一個樂團的歌手而開始學聲樂。之後接觸單簧管,也開始打鼓。從小韋佳德就喜歡接觸各種各樣的樂器,所以他說自己的演藝興趣其實是從音樂開始的。

回憶起在台灣演藝事業的開端,「《WTO姐妹會》是我演藝生涯的起點。透過朋友介紹,因為義大利人的身份成為節目的固定班底。」而出席《康熙來了》才是韋佳德所說的演藝事業的轉捩點。

韋佳德說第一次上《康熙來了》並不緊張。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也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無限大的舞台,他得把握住這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表現出最好的自己。韋佳德在「康熙」上的表現出彩,談論言語中表現出了他個性、風趣和學識,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韋佳德表示,自己開始為自己的演藝事業做定位。計劃往主持方向去努力。他強調,作為藝人一定要全方位。因為觀眾對藝人的要求無論合適與否,藝人都要去嘗試。

台灣已是我的家

如今韋佳德在台灣經營著他的演藝事業,越來越多的觀眾關注到這一位有趣的外國人。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了解使他在眾多外國人中顯得特別。他會在自己Facebook的粉絲專頁分享自己喜歡的文言文詩歌。

他說在自己接觸過的語言中,他至今仍然覺得中文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語言。他也發現,現在台灣一部分年輕人並沒有體會到中文的美和價值。像是他舉例,外文是一段成文,而文言文卻是一字千金,每一個字都有深刻的意思,作為華語的使用者應該願意去分析,去了解,而不是去混淆或代替。應該尊重自己的文化,發掘文化中有趣的東西,激發自己藉此學習歷史,促使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有更好的未來。

韋佳德也表示自己並不是很喜歡「外國人」這個標籤。可是,他覺得自己在台灣一輩子都會摘不掉這個標籤,這讓他有點無奈。他把自己比作是一直小鳥,飛離了義大利這個鳥巢,在外漂泊了幾年,對「鳥巢」已經沒有特別親切地感覺了。即便「小鳥」回到「鳥巢」,卻還是會有種空虛感。當他這種想法越強烈,他才慢慢發現自己早已經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