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你好Art」展出蘭嶼孩子的藝術天分
作者 : 郭鈺琪 / 發佈日期 : 2016/11/03
【記者郭鈺琪/台中報導】
被太平洋緊緊包裹的蘭嶼是離台灣最遠的一個離島,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與淳樸的達悟文化。 @studio文創中心發起島嶼文化耕作計劃(以下簡稱島耕計劃),連續兩年去到蘭嶼,與當地孩子們進行文化交流,創意發想與藝術創作。如今,他們將這份成果帶回都市裡與更多人分享,10月31日開始在台中范特喜文創街區進行第一階段的「蘭嶼,你好Art」展覽,接下來還會去到高雄,透過展覽講座、文創市集、手工作坊等活動讓大家看到蘭嶼孩子眼中純真的世界,對台灣島嶼文化有更多的關注。
成立兩年的@studio文創中心以籌辦講座與手工坊為主,為何會發起這次的島耕計劃?在@studio看來,台灣的島嶼有很多傳統文化,但隨著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些文化開始逐漸消失,蘭嶼的文化看起來完整,其實也面臨著這樣的危機。創意企劃阿京說:「用島嶼耕作這樣的計劃執行下去的話,希望會保留這些精神,讓大家知道它的產生是一個怎樣的開始。」而將首站選在蘭嶼,是因為正好團隊的夥伴有許多朋友在蘭嶼,跟蘭嶼的關係不錯,從而促成了計劃的實施。
蘭嶼在日治時期被設為保護研究區,直到民國政府來台後才慢慢開始有外人進入,當地的孩子自小與自然親密接觸,受民族原始文化熏陶,有著很強的藝術天賦。他們用贊助商提供的紙相機拍出的照片被印在明信片上,放在展覽廳裡,以他們的獨特視角展現蘭嶼的風土人情,不少參觀者感歎:「小朋友就能拍出這麼漂亮的照片,太棒了!」阿京說:「我們不會教太多角度、構圖之類的去限制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發揮,用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眼睛帶個我們看,他們想象的那個世界是怎樣的。」文創市集上售出的手札封面與紙相機外殼上的可愛圖案,活動現場懸掛的小旗子上的繪畫,都是孩子們自由發揮的創意作品。
島耕計劃強調在地文化與藝術創意的結合,也以此來發想有趣的idea。因為在蘭嶼晚上總是可以看到滿天星星,所以就想到了用熒光顏料做黑夜中會發亮的“夜光仙女瓶”,工作人員把讓人靜下來禪繞畫教給好動的小朋友,他們就會將禪繞畫的小元素發揮在他們想畫的東西上,他們的畫裡充滿了代表藍與傳統文化的符號,如拼板舟、船眼、山羊圖騰、飛魚。「藉由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蘭嶼當地更多的傳統元素,這些其實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連續兩年去到蘭嶼的島耕計劃不斷擴大規模,除了原有的東部的東清國小,今還年加入了西部的椰油國小。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也與工作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讓阿京感動的是去年離開時,孩子們不捨地問:「你們會不會再回來?」阿京說:「我們不想像其他去到蘭嶼的單位或是大學社團,短暫停留後離開就再也沒有聯繫,孩子是有依賴性的,這樣會讓他們很難過。所以我們第二年又過去了,他們也還記得我們,與我們玩在一起更自在了。」看著孩子們在快樂的成長的同時,@studio也更加成熟,去年只是賣出一些設計豐富的年曆後將錢返回贊助國小,今年賣出作品的錢將有一半作為國小的創意基金,一半作為島耕計劃的執行基金。而在四個不同地方舉辦展覽,也會根據場地進行改變,例如在范特喜文創街的這個場地,因為水泥地與鐵欄杆與蘭嶼很像,於是就模仿搭起了曬飛魚的魚棚。希望能讓人們感受到蘭嶼風味。
自島耕計劃實施以來,受到的支持與關注越來越多,這次更是有幸能參加高雄藝術博覽會,與國際接軌。阿京表示,@studio 的島耕計劃接下去會去到更多地方,不僅僅是蘭嶼,而是深入挖掘台灣島嶼的傳統文化與內涵價值,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這個計劃之中來,「文化提起來沉重,但你在做的時候就是在接觸它了,我們提倡50%文化+50%創意等於100%的文化創意,在臺灣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用文化的部分回饋給各個地方,讓年輕朋友了解,我們現在不是只有資訊發達,妳還是要懂得回饋,還是要懂得尊重當下我們這個文化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