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座「負排碳」歷史建物 綠色能源的推廣
作者 : 林芸圻 / 發佈日期 : 2016/10/25
【記者林芸圻/台中報導】
在全球高度重視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的趨勢中,「投資綠能」、「綠色新政」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經濟策略及施政潮流,台中一中百年校慶也追隨節能減碳的浪潮,將保存重要歷史文化資產的校史館修復成為國內首座達成「負排碳建築」標準的歷史建物。校史館結合綠色建築的節能設計,強化通風與採光,並透過太陽能板的設置進行自主供電,以達到科技與人文的創新結合。
校史館翻新再利用 打造綠能歷史建築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紀錄,台中一中校史館落成於1937年,原名為第一中學校講堂,是日治時期臺人創建第一所學府及總督府直轄工事重點學校的唯一留存物,具有保存、再利用及建築研究的價值。校史館歷經三年的規劃與施工,於一樓館內使用先進的節能雷射光源高流明投影機,以達到便捷與節能的目的。此外,修復後的校史館成為裝設太陽能板的綠能歷史建築,每年可產生約一萬六千度的電,超過其本身用電並可以將剩餘電量進行轉賣,以提供未來維護的經費,是臺灣綠色歷史建築的楷模。
綠色能源在地化 期望達到能源民主
綠色建築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為目標,多利用通風、測量太陽直射角度等設置,達到省電、節能的效果,期望達成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用的宗旨。而台中一中的校史館更是在綠色建築物的基礎上,增加裝設太陽能板,以此進行能源再利用,達到自主發電的目的,校史館將生態環境與傳統智慧作適當調整與應用來因應環境變遷的實踐。
如今正面臨全球經濟轉型與高環境風險的時代,綠色能源的概念雖存在已久,但綠色能源的推廣卻連連受阻。十月二十八日在雲林國中《雲沙龍》講座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表示,綠色能源在推動上遇到的最大困境是成本過高、產業附加價值太低與公民社會失能。過去由於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過高,因此太陽能板大量設置在零土地成本的沙漠地區,而臺灣在太陽能板的使用上效率不高,因此首要任務是提高其在臺灣的使用效能,民眾若能提高環保意識,多利用太陽能熱水器或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等等方式,便能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與效益。
臺灣有98%的能源來自進口,能源價格容易受到國際情勢波動,為了保證能源價格,所以需要開發自主性的能源,發展多元化的能源策略,以達到低碳的永續家園環境;經濟部能源局於民國101年時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以採用電能躉購制度來獎勵推動再生能源設置,希望促進能源多元化,帶動國內太陽光電相關產業篷勃發展,為民眾提供太陽能光電的友善環境。
根據台電的統計,民國103年台電系統火力發電量占比為77.10%(含汽電共生之垃圾、沼氣發電),其餘抽蓄水力占1.42%,核能占18.61%,包含慣常水力的再生能源占2.87%,達到永續綠能環境及節能減碳的目標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臺灣再生能源推廣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臺灣應該盡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能源轉型,以達永續發展之目的。
發展再生能源 創造友善環境
再生能源消耗後可以再生循環,產生的污染量少、環境永續性高,具體的運作方式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海洋能源系統、地熱發電、生質能發電和生質燃料發電等等,能源的獲得與使用對環境來說是相對友善而尊重。高茹萍表示,台灣空氣汙染嚴重不應該繼續使用傳統發電,但是在電力提供上須要有解決方式,而再生能源和節能,便是為未來台灣及後代子孫著想的好方式。
在環保的趨勢之下,綠色能源快速成長。綠色建築、綠色能源、綠色經濟等等都是執行環境永恆的行動,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的發展狀態。高如萍表示,臺灣的機會在於再生能源,目前以降低高峰用電為要務,而後走向能源民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