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造成的生態衝擊 西海岸高美濕地
作者 : 蔡昀姍 / 發佈日期 : 2016/10/25
【記者 蔡昀姍/台中報導】
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但近年來台灣觀光發展越來越蓬勃,許多原始的自然生態也跟著受影響,環境不斷的被開發,也破壞了原本規律的大自然生態。
高美溼地位於台中市清水區大甲溪出口南側,屬亞熱帶性季風氣候區,氣溫及濕度均高,夏季高溫且多雨,冬季較為乾旱。擁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美麗多變的風景,不同的時間來到這裡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悟,因此成為觀光客最愛的旅遊景點之一,高美濕地的解說員提到:每逢假日高美濕地單日遊客人數更是突破兩千人,非常驚人。
濕地在生態、涵養水源、防洪、淨水等各方面均具有極大的功能,濕地是地球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環境,濕地不僅提供生物棲地、淨化水質、觀光遊憩、提供鳥類庇護、覓食及生育時的棲息地等多方面功能。濕地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包含了河口、紅樹林、沼澤林、沼湖等,具有非常重要功能與價值。目前擁有全臺灣最大族的莞草區,形成乾濕相間而有植物生長的複雜地形。秋冬之際有大批候鳥遷徙,高美濕地提供舒適的渡冬地點或資源豐富的中繼站以補充鳥類們消耗的體力。
1976年臺中港完工啟用,高美海水浴場因泥沙淤積,無法提供海水浴場的功能而終告關閉。濕地也因此得以休息,沉寂了20幾年的高美海域,發展出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候鳥在此棲息。2004年,由農委會公告為「臺中縣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及「臺中縣高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2004年9月29日正式由臺中縣政府公告劃設,「高美溼地」的生態特色終於得到了定位,並再次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過去幾年間,環境有非常多的改變,從沒有任何規劃濕地,到現在開始被重視,規劃保護區、設置木棧道,減慢濕地被破壞的速率。高美濕地卻因為觀光遊客的暴增,每逢假日甚至有數千人次的造訪,進入濕地入口的單向道沒有規劃完善,車輛從兩邊進出且不間斷,時常造成交通大打結;而往生態區的木棧道,無時無刻都有密密麻麻的人潮,過多的人潮對生態的破壞也有很多疑慮;沒有專業人員管理,遊客在濕地踐踏、跨過海堤衝向濕地、戲水、追趕螃蟹,造成濕地的過度干擾破壞濕地生態。所以,目前高美濕地該如何在發展觀光與保育生態之間取之平衡是迫切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清水區的民眾梁仁宗,當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時,總會第一個衝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他與高美濕地這塊土地,也有非常深的淵源。他認為高美濕地除了推廣觀光,也要重視生態保育,不要讓生態資源豐富的濕地被陸化了。希望藉由自己小小的力量捍衛大眾的權益。梁仁宗表示靠他們老一輩的力量是不夠的,希望年輕的一輩能夠一起站出來為正義發聲。然而再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出發,靜宜大學教授翁榮源認為高美濕地的觀光並沒有開發到最佳狀態,反而希望能加強開發觀光資源,要有更多的濕地觀光,讓民眾能體驗更不一樣的溼地旅遊。
台灣海岸線有1139公里,其間包含海岸、沙岸、泥灘地、潟湖、珊瑚礁,其中生態資源最豐富就屬潮間帶。潮間帶是豐富的鳥類棲地,吸引大量水鳥。然而這些生態環境卻逐漸在消失,沿海可見的垃圾掩埋場、火力電廠、風力發電,石化重工業,各個都對水鳥棲地造成傷害,整體生態環境也跟著改變。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發現,中部沿海溼地鳥類生態,在數座風力發電機設置之後,高美溼地的候鳥數量正逐漸減少。台灣西海岸是候鳥遷徙路途中非常重要的中繼站。蔡嘉陽表示,成排的風機會把棲地切割的更零碎,讓長途遷徙的候鳥在尋找適合的棲息環境上耗費更多能量。一群鳥無法穿過去,對鳥類來講,飛不過去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到不了原本的棲地,另外還有碰撞死亡、被葉片打到,對鳥類生態有很大的衝擊。除了鳥類,風機還會造成蝙蝠傷亡,所以未來在架設風機之前,應該要對現在已經架設的風機進行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