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川再生 台中綠川今往
作者 : 王怡菱 / 發佈日期 : 2016/10/25
【記者 王怡菱/台中採訪報導】
綠川,台中市中心人文發源地。從台中火車站踏出不過一個街區的距離,就可以見到緩緩溪流夾雜在車水馬龍的綠川西街之間。但若再向雙十北路前進,綠川蹤跡卻漸消失無蹤,自2005年「綠川排水改道工程」整治以來,綠川如同被片片截斷的小蛇,散落在台中市庸碌的街區。綠川歷經三次都市規劃,每一都將河川風貌填平一些,而今,出現一群年輕人帶領著社區居民參與淨川,期待綠川的再生。
綠川原名為新盛溪,在1912年經過日治政府截彎取直後改名為綠川,於中區中正路綠川東路與綠川溪路的交匯,並向西南方注入旱溪舊道。歷經數十年的都市發展,從中興大學到台中火車站的綠川已不如過往漫流著如其名的綠色,途中鐵欄杆緊偎在河道旁的磚道,向河床望去已是鐵灰色的水泥,偶爾散落著幾株生命力強大的酢漿草點綴其中。
1999年,台中市府交通改善小組為達綠川東西街道路同寬原則,將部分河道縮減供人行道使用。市府並以「綠川河岸美綠化工程」編列將近七千五百萬預算,將綠川雙十路以北以箱涵結構加蓋,並將周邊河道設為人行道鋪面。根據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王永珍教授針對河川景觀構成研究指出:「河川景觀應妥善運用河川空間並秉持『維持河川原貌』等原則。」河川更應該保留其排水功能為最優先,而今若逢梅雨季卻仍能在繼光街,光復路等低窪地段看見嚴重的淹水情形。臺灣河川復育網中提到「河川景觀規劃設計要點:需作實質安全考量,如防洪安全結構物安全,除應有的防洪工程外無須增加太多構造物。」但綠川因為水泥地的構造與道路同寬等原則,疏漏了排水系統的重要性。加上觀光客近年來大舉入侵台中中區,垃圾與中區繁華色彩一同落入了鋪滿水泥、水流狹道的綠川中,堵塞了綠川應有的顏色。
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梁偉明教授表示:「水質污染來源有很多種,水泥河道除非遭遇到沖毀才有可能影響水質,但水泥的建設只會加強水流排放到下游,並沒有保水的功能。水質汙染則家庭廢水周遭垃圾等都是來源,但河川周邊的水土保持也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台中汙水下水道接管尚未建置完全,綠川河道的轉彎處或是水泥加強建設都有可能會導致汙泥與垃圾,影響排水效果與水質。
2015年綠川里的新里長,一位來自建築系的年輕女生--薛雅文,協同了在台中中區「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的夥伴們,決心替自己的家鄉河川,注入全新的生命。他們先從小規模的淨川活動、綠川市集等社區復育工作,致力於將綠川本身與綠川周邊的居民綑綁在一起,將民眾與綠川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我覺得綠川還有更多的可能。」薛雅文在多次訪談中表示她對綠川與綠川里居民的信心。她們先從環境的復育開始,雖尚未能直接影響綠川整體河岸整體建設,但淨川等工作提升民眾直接參與河川事務,藉著淨川綠川周邊環境也因其社區居民的意識而有所改善,綠川市集活動的展開,也讓市民認識綠川發展的相關歷史。
綠川,最具台中市象徵的一條河川。即使現在台中市中區,因為宮原眼科、繼光街與第一廣場而湧入大量的觀光客,現代化的飯店悄悄鑲嵌於老舊日式建築的中區,綠川也許會因為許多帶著觀光心態的民眾再次蒙上一層灰,又或者水溝蓋與箱涵會持續的壟罩在綠川之上,將其切割。而今,有一群熱愛這片土地,並與此深深聯繫的年輕人,想用自己的專業與力量改善綠川,讓她便回原來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