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 讓孩子從一杯咖啡與世界接軌
作者 : 邱瑀薰、楊雅淇 / 發佈日期 : 2016/11/03
【邱瑀薰、楊雅淇/台中報導】
在張秀菊基金會協助失家兒童及少年安置,並輔導其與社會接軌,旗下有兩個社會企業在輔導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之一便是逗點青少年公商店。走進店裡,暖黃的燈光與空間裡隨處可見的小熊玩偶營造出溫馨的氛圍,架上擺設的是學員自製的咖啡,淡淡幽雅的咖啡香隨著熱氣飄散,休閒之外更充滿著人文關懷氣息。在商店裡服務的工讀生都是經由協會輔導的孩子,在踏入社會的職場前在商店裡預作實習兩百小時,一天八小時,共計二十五天內逐步與社會接軌。
四個階段的輔導 層層遞進建立自信
「逗點,是連結一句話、一段旅程,一座暫時停靠的休息站,讓每個從這裡出發的孩子,找到『開創逗點之後』的勇氣。」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成立至今已有近七年,在輔導失家弱勢青少年的四個階段裡,扮演著終點站的角色。
陳明玲說,一開始進入安置體系的孩子們會先在奇歷兒少之家熟悉環境,觀察他人,再進入認知建立的階段,例如知曉每個房間大概放了什麼物品,裡面那些東西能動、那些不能,或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讓孩子們了解行為規範後,就能步入第二階段,在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開始進行技能方面的指導,與沙連墩的體驗學習課程結合,首先學習基本技能,像是安全繩索如何操作、設施的相關知識等等,接下來便能夠進入服務人群的階段,跟在沙連墩體驗課程教練的身旁,作為助理教練,協助來訪客人繩索確保及穿戴裝備。
通過層層遞進的輔導,才能進行最後一個階段──在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實習體驗職場。陳明玲說:「安置機構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有些人會為這些孩子貼上標籤。不論是在沙連墩或逗點都是在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和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原生家庭不一樣而已。
逗點的開始 從種植到烘培自力的職場
談到成立逗點的想法從何而來,輔導員陳明玲說要從張秀菊基金會旗下的另一個社會企業──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談起。
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是透過專人指導攀岩、溯溪……等等戶外冒險運動,達成「做中學」之目的的體驗教育學校。民國95年建設沙連墩時,位於石岡當地的地主大方提供場地,而地主本身喜歡種花草,也有引進許多咖啡豆種植。基金會張董事長與其接觸時,地主表示願意指導學員去種植咖啡。後來99年時,原本作為奇歷兒少之家安置地的鐵皮屋因為安置地遷移,所以空了下來。
當時,張秀菊基金會思考如何運用這個空間,想到既然學員們能夠自力種植、烘培咖啡豆,何不讓他們把這項技能運用到職場上呢?於是,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正式誕生,從種植到烘培、銷售都由孩子們親手處理,由生活日常培養起自立的習慣。
從一顆咖啡的種種細節要求 培養做事嚴謹態度
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透過咖啡廳,去體驗和客人接觸,在技能上也要求做到專業。同時,也向孩子們強調在這間商店裡一切都與社會真正的職場相同,遲到問題、禮貌態度上沒有寬鬆,只有更嚴謹的對待。陳明玲表示,在逗點服務兩百小時內,會有兩次評測,不與孩子事先通知,由輔導員進行觀察。第一次的期中評測是以默默觀察的方式,去了解他們是否與能客人良好互動、主動地去做該做的事,而不是等其他人命令才動作。第二次,期末評測考核學員的技能,由自己挑選咖啡豆,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烘培程度、烘培出的咖啡豆適合什麼樣的客人,再來要為自己製作的咖啡豆評分、定價,最後說服客人購買。陳明玲說:「在這次期末評核裡,只要學員能將自製咖啡豆全部售出,就能從逗點畢業。」若是學員的狀況經判斷沒有到達標準,就會再送回沙連墩去做學習,直到學員能自立為止。
體驗教育擴大孩子的舒適圈 變得更吃苦耐勞
陳明玲說在沙連墩服務的幾年裡,她發現,當孩子做攀岩、登山、溯溪等等運動時,他們一開始有些諸如『不要,衣服會髒』、『為什麼我要去那裏?會被蟲咬』……等等抱怨,到後來幾乎都是累了就直接躺地上休息,甚至會有孩子提出下次要去更有挑戰性的溪流溯溪。透過直接感受面對難題的方式,孩子們能逐漸適應困難,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更吃苦耐勞。 原本就讀法律系的陳明玲是在五年前加入張秀菊基金會,當時主要是在沙連墩當教練服務,直到去年九月才正式加入逗點,輔導學員進行進行職場體驗。陳明玲說:「在沙連墩受到的體驗教育給我很大的影響,原本是脾氣很差的人,後來發現這樣居然能改變我的壞脾氣。」陳明玲原本是作為學員接觸到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的體驗教育,一開始對攀登溯溪之類的體驗有些抗拒,但後來漸漸覺得這樣的教育很有意思,產生興趣,於是便從學員轉為教練,加入張秀菊基金會下的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
將孩子直接放在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裡,進行的職場體驗其實和在沙連墩進行的戶外體驗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爬高空的繩網時,站在地面上的人看都覺得很容易,但當自己實際離開地面後,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在繩梯上發抖的人的感受;社會亦是如此,受到保護的孩子們對社會沒有實際的理解時,有時對社工的輔導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也能夠做到,然而真正到職場後的行為表現卻不然,包含情緒控制、態度培養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在經過這樣的體驗後,當孩子們真的面對狀況感到不知所措時,社工再溝通,孩子們才更能理解為什要這麼做。」陳明玲說。
在逗點青少年公益商店裡,學員以咖啡與世界接軌,在輔導員的陪伴下,逐步調整自己的步調成長、適應社會,所有咖啡的營收又回到張秀菊基金會,給其他更多需幫助的孩子們使用。從逗點裡畢業的孩子,經過培訓,在社會的職場表現不遜色於其他孩子,甚至在態度表現更為成熟自信。就如店內大大的標語上寫的,孩子們找到逗點之後的勇氣,大步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