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高中生大學
 

彰化台鐵宿舍村 拾起舊城的記憶

作者 : 顏玲云 / 發佈日期 : 2016/09/27

【記者顏玲云/彰化報導】

近年來,隨著都市的快速更新,在城市現代化發展利益至上的思維下,臺灣各地很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舊建築古蹟遭受著不可逆的破壞,眾多古蹟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在彰化台鐵宿舍村,就有這麼一群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聚集起來的志工,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彰化台鐵宿舍村得以運用新的空間發展脈絡保存下來,因而能夠經久不息的訴說這個地方的歷史故事和集體記憶。

台鐵宿舍村的舊城記憶

彰化台鐵宿舍村是彰化鐵路管理局員工宿舍區,宿舍村和扇形車庫在1922年同時誕生,宿舍村內有40餘棟建築,功能各有不同,形成一個機能完整的社區,包括鐵福幼稚園、鐵路兵班營區、西式庭圓洋樓的主管宿舍、竹編土牆之日式房舍,以及鋼筋混凝土的四樓標準員工宿舍,除此之外,還有理髮室、洗衣店、鐵路工會大禮堂、雜貨店等服務鐵路員工的場域。

彰化火車站北區都市更新計畫在2008年定案,台鐵宿舍村被列為優先更新區,政府將對彰化台鐵宿舍村拆除,僅有流動建築物被保留下來搭配綠地,其餘一概拆除修建停車場和公園。零碎的保留幾棟是沒有意義的,空間裡的脈絡都被拆光了,也就沒有可供城市記憶憑藉的物件,彰化也將會淪為一座失去歷史的城市,住著一群失去記憶的人民。

彰化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志工群發起人之一黃國超說:「鐵路村中只有四戶六棟被列為歷史建築,是由臺灣文化資產保護法保護的,其餘的建築物都沒有法定的保護身份,隨時面臨著被拆的危險。」在各方民間團體的努力下,目前該區處於暫緩拆除的狀態,仍然需要等待全區調查及文資審議後,才能確定它最終的保存結果。

從事古蹟維修工作的員林在地人龍爺說:「我到台南、嘉義、高雄從事古蹟修護,其它地方的古蹟建築都在維修,而我們還跑去參觀,羡慕別人的東西,其實我們彰化有很多很棒的資產。」由於這樣的想法和契機,龍爺加入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中。

宿舍村裡建築物大致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日式和式建築,日本來臺灣以後,由於戰略的需求,就構建了一個宿舍村。區域內的日式官舍基地面積,約為其建築面積的3-4倍,均有適當之外部空間提供綠化使用,造就宿舍村綠意滿盈。

第二個時期是國民政府來臺灣之後,由於員工數量增多,需要蓋更多的房子以滿足需求。當時加強磚造建築,磚造建築有一層及二層樓樣式,有多間房舍連棟的二層磚造建築,其間也融合日式房舍格局,如工務段段長宿舍,是一座極具拱門設計的二層磚造房舍。

第三個時期大概是民國五、六零年代加蓋的,後期的生活居住空間更為短缺。由於公寓式的土地需要量更少,可以居住的人卻很多,因此水泥公寓式建築就誕生在宿舍村了,這一時期的建築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如外牆無修飾,獨特洞型外遮陽、頂樓五腳隔熱磚、還有防空地下室。

「台中工務段熊段長宿舍,是整個建築中保存最好的一棟,1982年2月熊段長因公殉職過世之後一直沒有新的段長住,如今也留下了很多熊段長的私人物件,包括它的信件、書籍等。」龍爺說。根據相關記載,當天熊段長到台北參加彰化、台中工務段合併的相關會議,會後回家的路上突然中風,跌倒在地時撞傷頭部,送醫後不治。

置身於這棟建築中,從裡面往外看,透過鐵窗光線打進來,宛如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此外,這一棟的設計也很特別,窗臺石頭、牆壁屋頂、屋頂上裝飾的貝殼都是綠色的,建築和周邊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馬賽克型的樓梯,一側嵌入牆壁內,另一側的設計手法則是通過扶手懸掛來支撐一片一片懸空的階梯,強化了扶手在結構中的功能。

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

彰化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志工群分為護樹組、建築組、防空洞組、割草修樹組、打掃組等。志工作為一個社會團體通過網路平臺等形式持續的監督各部門對台鐵宿舍村的政策和實踐。同時透過彰化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志工群FB社團,會不定時得發佈一些任務以及人力需要的消息,志工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行選擇參與,因而志工選擇的彈性較大。

目前,志工正在進行環境整理、建築調查、口述歷史訪談、文化推廣等工作,期望梳理這個場域的空間脈絡和歷史文化價值。彰化在地民眾志工劉朕堡說:「我每個禮拜都會過來打掃整理,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很特別的東西,就把它講訴出來,這個就是故事。」

通過志工對鐵路村植物等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調查等,促使這個地方的保存價值被發現、被彰顯。同時通過訪談鐵路村曾經的住戶,找尋他們的生活記憶,再結合相關的歷史文獻等,逐步尋找出彰化鐵路宿舍群的文化價值。

來自台中的志工王惠誠說:「剛進來的時候,這裡很亂,雜草叢生,也沒有什麼路。從今年3、4月開始修護,以後大家利用有空的時間,陸陸續續進來整理這個空間。」她同時發現在整理一個小的空間的時候,發現很多記錄宿舍村故事的一些東西,包括曾經居住過的居民用過的一些東西,如他們的相片、生活用品等,還有跟鐵路局工作相關的工具,這些都展現著這個村裡面原有的生活記憶。

「現在很多社會行動都已經沒有了,希望有一些前輩能夠帶領並激勵著我們,共同保護這個歷史的一部分,從這些古蹟中回憶我們的歷史故事。」志工王思皓說道。第二次來台鐵宿舍村當志工的她,是彰化在地人,家裡離台鐵宿舍村很近,爸爸和姨丈都在鐵路局上班,也算是鐵路局員工的後代。她表示鐵路與她的生活還是蠻緊密的,同時她認為保護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是他們這一代應有的責任。

台鐵宿舍村在整個都市更新計畫中是一片公園用地,具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和好處是當它被劃為公園用地的時候,建設公司便不可以把這塊地拿來蓋高樓,炒房地產而賺取暴利,因而鐵路村這片用地成為何種形式的公園,為志工們爭取到更多彈性空間和論述空間,如可以主張發展成為與古蹟並存的有鐵道文化歷史的公園。

鐵路村的文化再生

目前在鐵路村參與工作的人都是志工,由於志工團隊的鬆散性,為了促使台鐵宿舍村運動的可持續性,志工群成立了「鐵路村文化再生協會」,提出了暫緩拆除、重新評估台鐵宿舍保留區域的訴求,同時積極建立公共討論平臺,擴大發展願景。

協會的成立使這個團體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來提出主張和訴求,也是為了讓志工的活動更合法,通過組織的發展和協調,讓更多的人理直氣壯的站出來,聽到更多有創新力的想法和聲音。黃國超說:「在臺灣文化行政政策中,凡是立案的團體具有承攬政府委託案和申請經費的資格。因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辦活動的補助經費來支持辦各種導覽解說活動和環境教育活動。」

少數曾住在鐵路村的居民也分享了自己與鐵路村的連結,分享老照片,訴說著與鐵路村的故事。如果把故事性的東西都掏空的話,年輕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根源和故事性在哪裡了。

龍爺談到:「宿舍村目前保存的狀況跟其它地區不一樣的地方是這裡的住戶都被遷走了,所以當志工進來推動保存的時候,需要更加努力把曾經住在這裡的人找出來。」由於志工並不是在這裡生活,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聯結並不那麼強烈。目前,志工們正在努力尋找住戶回來參與,對他們進行訪談,重拾宿舍村的記憶,使鐵路文化得以再生。

彰化在地人林俊榮、柯揚都是第一次來到鐵路村當志工,林俊榮回憶:「以前讀民生國小的時候經常路過這裡,同學住在這裡,就常常和同學在這邊玩。」鐵道村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童年的回憶,因而有所感動。同時他還表示能不能保存還是要看政府,看政府對這些古蹟的重視程度。對於老百姓來說,拆掉的是一種回憶,如果不拆掉的話就可以留給子孫後代。

從事建築師工作的志工陳寶盛說:「我們的工作是先找議題,然後再確定古蹟是要走哪個方向,像土溝村、各類社區營造等。」他表示只有深入的瞭解這個地方,才能更好的發展後面的議題,讓彰化鐵路宿舍村成為一個活的博物館,而不是簡單的幾棟建築物。

彰化台鐵宿舍村保存運動的部分志工目前正在進行宿舍建築的測繪,並製作成整體環境模型,藉由模型還原宿舍村的原貌,以方便認知其空間狀況以及變遷情形。同時,整體環境模型也可以作為未來討論建築結構修繕、空間再利用的參考平臺。進行口述歷史調查工作的志工,已經進行了10餘位曾經的住戶訪談。對於這些曾經的住戶來說,鐵路村存在著他們二、三十年的生活記憶,很多人對於拆除表示不捨和可惜。

黃國超說:「我們的主張和訴求是全區保留,但這並不是指不可以拆,而是說拆或不拆都應該經過一個客觀的調查過程。」他還表示如果經過一個客觀的調查過程,調查的結果可以作為判斷鐵路村是歷史建築還是古蹟的一個依據。此外對於鐵路村將來的整體發展,不管是發展為鐵道文化藝術村還是其它園區,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準。在全面性的調查下,政府和民間雙方之間也會有一個理性的對話根據。

政府公部門在面對都市更新發展和文化資產傳承的二選一抉擇時,應該更好地從都市的空間紋理和歷史脈絡的思考角度來選擇古蹟的保存和傳承,而不僅僅將發展的眼光放在經濟上,都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兩者之間產生的碰撞不可避免,但如何權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尋找到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需要各方的努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