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高中生大學
 

小鎮的美麗與哀愁 重現在地方風光

作者 : 王旋維 / 發佈日期 : 2016/09/24

【記者 王旋維/南投報導】

在臺灣,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和景色,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乘載百年記憶的建築、街道,會因為開發或是安全等問題,被現代建築取代。而那些老靈魂、老記憶,也隨著時代的洪流,逐漸被人們淡忘。為了重新找回這些記憶,南投縣竹山鎮有一群人,為地方文史、觀光產業耕耘多年,除了讓外來的觀光客可以進行了解在地特色,同時也讓地方的歷史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對於許多外地人而言,聽到竹山的第一印象是:「竹山?在哪裡?在新竹?」或者是「竹山?你家住山上?」,對於許多向外求學、工作的竹山人,著實感到無奈。但只要一提到紫南宮、溪頭、妖怪村等等觀光勝地,便會恍然大悟。作為一個擁有百年歷史,也是觀光勝地的小鎮,名字卻被淡忘。

洗盡鉛華 小鎮風光不再

竹山鎮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小鎮,讀到臺灣歷史時,會在歷史課本上談到「水沙連」、「林圮埔」、「前山第一城」等詞彙,皆是竹山的舊地名。除此之外,八通關古道的起點也在此,作為連接到「後山」花蓮等東部地區的第一驛站,早期的繁華景象可想而知。

既然身為通往東部地區道路的起點,早期商人、旅客皆會在此兌換佛銀(又稱銀元、大洋等,用銀鑄造的貨幣,當時通行在歐洲,尤以西班牙銀圓為大宗。),以便交易買賣。而經歲月百年的累積,這些當初交換銀元的地方,演變成現在的銀樓。這也是為什麼經過竹山市區的頂橫街至橫街,兩側佇立諸多銀樓的原因。

長年累月的累積,使竹山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南投縣最古老的媽祖廟,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連興宮」,坐落於市區中心,而廟內保有「德佈山海」古匾、「正堂馬示」石碑、古碑等文物。除了中國傳統廟宇建築,還可看見日治時期留下的痕跡,如日式木造建築的煙草站,或是東洋建築風格的竹山鎮農會。另外,還有一棟百年旅社「竹山旅社」,早期人又稱「山口館」或「山口旅社」,由日本人山口安平創建於西元1912年。

從明清時期,竹山便作為交通要道,在《雲林縣採訪冊》一書裡,稱林圮埔為「沙連堡貿易總市」,過往旅客繁多。日治時期,貿易重心轉往新設立的「林圮埔消費市場」,也在連興宮前設立「竹筍批發市場」,擴大市區範圍。在種種都市規劃下,以橫街、下橫街和竹山路等作為主要的商業活動範圍。加上竹山在當時為郡役所(日治時期的行政機關兼治安機關),交通也獲得改善,使得竹山在當時已有現代化都市的雛形。另外,此地擁有豐富的竹木、林木資源,也是促使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竹木業成為在地特色之一。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國人養成旅遊習慣,而竹山剛好又位於前往溪頭、杉林溪旅客的停駐點,市區的餐飲業欣欣向榮。但後來石油業興起,許多生活用品被塑膠製品取代,導致竹山竹木製造業逐漸式微。再加上,為了舒緩旅遊旺季的運輸量,建設竹山交流道以便分流,原本會藉由斗六交流道經過竹山市區前往溪頭、紫南宮等景點之遊客,改由路程較短的竹山交流道前往。除此之外,溪頭、杉林溪地區的民宿、餐飲業者興起,瓜分竹山原有的觀光產業市場讓市區商業受到影響。但也比不過1999年921地震和2001年桃芝颱風所帶來的創傷大。

921地震震央就位於隔壁的集集鎮,對竹山市區造成嚴重的傷害,市區機能癱瘓,許多老舊建築毀損,許多地區不是地層下陷就是隆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鄰近竹山交流道附近的加油站,在921地震前,原本是平地,地震之後,該加油站的位置變高。而當時竹山鎮上的百貨公司也在地震之後消失,現在只剩空地一塊。另外,桃芝颱風在當時也造成很大的災害,造成竹山山區土石流,低窪地區如木屐寮等區域淹水,而風雨也讓通往山上的道路中斷。

喚醒在地記憶 

從事竹山導覽員培訓二十多年的陳碧海,原是竹山遊客中心主任,去年退休,一直從事導覽員培訓工作,目的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居住環境的特色,同時又能帶動觀光產業。看見天災和環境等種種因素,導致竹山鎮觀光產業趨於沒落,陳碧海依舊堅持自己所做的事,認為要讓遊客認識這個地區,就必須要學會說故事吸引他人。

為了讓前來的旅客能夠依照自身需求進行深度旅遊,陳碧海將竹山鎮依行政區劃分六條路線供遊客選擇,分別為:社寮、延平、下坪、市區老街、桶頭和大鞍六大路線,再依照各地區不同之特性,安排人文歷史或生態介紹。

陳碧海認為,要培訓一位導覽員讓他能夠從真正認識一個地區的文史,到能獨當一面解說,至少要花三年以上的時間。他說:「反而是年紀越大的導覽員,解說愈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內容也生動有趣多。」一位導覽員如果足夠細心,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解說的材料,而且不讓人覺得無聊。以竹山市區的某家便利商店當作例子,對於一個位於單行道旁,又沒有停車位的超商,如何能經營多年而不倒閉。陳碧海說,如果仔細思考人們的生活習慣,就會知道答案。因為市區店家晚上七、八點便關了店門,對於夜貓一族而言,超商便是最好的去處。如果對一個地區了解夠深,就算只有一張照片,也能講上半個鐘頭。

而除了自身團隊接遊客導覽之外,陳碧海的導覽員團隊也有與身為社會企業的小鎮文創合作,帶領遊客認識竹山鎮。早在陳碧海擔任遊客中心主任就與創辦人何培鈞接觸,將當時何培鈞擁有的民宿納入旅遊路線中,讓遊客認識關於山中老宅的故事,也為這個沒落的老鎮,添上一筆新的色彩。

小鎮故事多

何培鈞並非竹山當地居民,一開始由天空的院子發跡。而後成立小鎮文創,尋找關於竹山鎮的故事。

小鎮文創致力於復興竹山在地觀光及產業特色,也設立姊妹企業「竹生活文化協會」等。為了積極推廣小鎮觀光,小鎮文創利用「打工換宿」這個概念,吸引各地的人才,用自己的專長推廣竹山這個地區。同時,也和其他大專院校尋求合作,如竹編的QR CODE,便是與南開科技大學發想,竹生活文化協會協力製作,放置於竹山鎮上的景點或店家,讓遊客透過手機,就可以簡單了解該地的背景。 同時,何培鈞也奔波於各學校、機構之間,進行演說或交流,在宣傳的同時,又可以透過不同學生、企業之間的意見交流,讓小鎮文創發展地更完全。但看在陳碧海眼裡,他認同何培鈞對於竹山鎮觀光推廣的肯定,但他認為,所觸及的層面還不夠廣。

一個地區的特色是長遠累積而來,並非一蹴可及。或許小鎮文創在短時間內,打響自己和竹山鎮的知名度,但隨著打工換宿的熱潮退去,市區內的觀光熱度似乎又退了一些。但也不可否認,小鎮文創同時也找回竹山青年對於家鄉的注意力。

返鄉貢獻一己之力  竹山子弟回流

近幾年來,有許多在地青年選擇返鄉創業,為這個人口外流嚴重,近乎老化的小鎮,注入一股年輕的活力。而除了青年之外,也有需多在外打拼的竹山人,選擇回鄉貢獻一己之力。

陳春旭原是公務員,退休之後回到家鄉,由於平時愛好攝影,三年前開始記錄竹山鎮發生的大小事。他說,其實作紀錄地方文史的工作有些吃力不討好,而且在他記錄的過程中,問過一些竹山的老人,多半都覺得這個地方沒救了。店家早早七點多就關門休息,夜晚的街道靜悄悄,一點生機也沒有。但是也是因為開始記錄鎮上的大小事,認識更多團體,才發現,其實有許多人在默默努力推動竹山的觀光產業。

而陳春旭為了替家鄉發聲,在5月19日,與三位友人平均年齡五十五歲,進行為期12天的單車環島之旅,帶著竹編的竹青蛙,宣揚在地產業和特色。而一路上,最令他難忘的便是在中正紀念堂時,幾位外國遊客看見竹條編成的青蛙,驚訝不已。

談到竹山的竹編文化,其實鎮上隱藏著國寶級大師,如2008年曾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的黃塗山老師。而竹山鎮也在2011年10月,成立竹山文化園區,以竹子相關工藝作為展出,而去年2014年也被南投縣觀光局選為為國際魅力據點太極美計畫,增加國際觀光客進入竹山鎮的機會。

長期記錄下來,陳春旭認為,目前竹山觀光發展主要在於缺乏一個整合性。以今年元宵節舉辦的活動來說,他一個人就跑了兩個活動場次,小鎮文創舉辦一次,鎮公所也舉辦一次。而如果能結合,或許可以將活動辦的盛大而更具意義。

要成就一個地區的產業,除了自身居民的努力,還要加上創新及創意,藉此,能夠吸引外流地子弟回故鄉盡一份心力。如同陳碧海、何培鈞和陳春旭,他們三個人代表三種努力的方式。

雖然竹山地區許多居民都在為這片土地各自默默耕耘,且以社區發展為主要動向,但卻缺乏一個完整系統整合。如果能將各個社區串連,發展出一套特色旅遊,讓前來的遊客能夠進入不同社區,了解各社區的特色與發展,而非短暫停留於特定地區,或許更能幫助到更多不同行業之商家。透過長期的磨合、調整,也許未來能夠重現早期繁華的景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