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高中生大學
 

【中文系 蕭 彧】國教延長,誰佔勝場?

姑且不論接下來會衍生的更多問題及政策的窒礙難行,國民教育從九年延長為十二年的大方向,可以確信是拍板定案。 
   
所有的政策制定都會有其偉大理念,把教育部列出的目標攤開來看,包括: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縮小教育落差,紓緩升學壓力等理由,都非常的「政治正確」和「理論正確」,但是「立意良善」不一定代表「政策完善」。這個被提前六年實行的「早產政策」,是否真的能夠符合目前國家現況以及需求?抑或是與主流民意以及他的良善立意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延長國民教育的最大用意,除了開宗明義提到的提升國民基本知能,更是希望藉由高中學區化,及讓明星高中差距消失兩種方式,達到縮小教育落差及紓緩升學壓力的總體目標。但是在不採取國中校內成績,及不設立入學門檻的兩大原則下,想要「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基本上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論調。在臺灣,升學主義本來就是競爭主義的體現。我們希望能提升學生競爭力,不把重點放在專業知能的培養,卻希望藉由延長教育年限這種消極作法來達成,並且將菁英學習變相的消滅,這不但與教育的本質悖離,也違反社會進步的必然。 
   
再者,美其名是紓解學生升學壓力,卻又保留了「特色入學」這一個更高規格的考試機器。不可否認的,為了擠進這縮小了百分之七十的明星高中窄門,進而為升大學尋求更好的契機和起點,私立國中必然會成為更多家長的選擇,而升學的戰線,也被提前拉到小學的私立國中入學考。私立學校成為這個政策最大的直接關係者。而補教系統開始轉移重心到小學市場也是可預期的,更多的家長會開始把補習的目標從「校內課業」更明確的定位到「升學為主」。也因此,未來菁英學校的競爭會越形激烈,城鄉貧富等差距及競爭壓力也只會更加明顯。 
   
我們並不否定十二年國教的用心良苦,但我們應該正視這個政策在目前環境之下的適用性,在不違背維持學生競爭力及社會公平的基礎下,訂定完整的相關配套措施。而非擁著提升素質和降低差距的兩面大纛,反而讓窄門式升學及齊頭式平等,成為這一個政策的主要效應。既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一個公平和具競爭力的學習環境下,找出教育最終的本質和目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