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井結合當地生態 使大肚發展保留原始樣貌
瑞井結合當地生態 使大肚發展保留原始樣貌
作者 : 謝懷萱、王旋維 / 發佈日期 : 2016/09/27
台中市的大肚山近年來不斷被開發,從科技廊道的規畫到工業工廠的設立以及火葬場等,使生態保護與發展問題的衝突在這塊擁有許多珍貴自然資源的土地不斷矛盾對立著,因此大肚山成為環境保護學者與政府相互角逐抗衡的場地。為兼顧生態與經濟,大肚山上的瑞井社區靠著社區總體營造改變自身農村體質,結合當地土角厝以及自然生態特色成功維護自然並且發展觀光。
瑞井社區完整保留了六十年代的農村風貌,大部分的房舍都還是昔日的土角厝與紅磚厝,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農村。當地居民李先生:「年輕人都出去了,不然留在山上無法工作生活」。因為早期聚落沿瑞井路兩側呈東西向發展,受台中港與台中工業影響,帶動遊園路上的新興住宅與商業化,但舊聚落內仍以農業相關的甘蔗、甘藷、花生及九尾草等旱作為主要經濟產業。為了因應年輕人口外移,原本以務農為主的瑞井開始發展社區總體營造。
在台灣早期便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精神,便是地方住民『由下而上』去決定他們的公共事務」。大肚鄉公所於93年度執行「瑞井村社區風貌營造規劃設計」,瑞井的舊名是井仔頭,因而計畫著重在於當地過去身為聚落發展命脈的三口古井。雖然隨著文明開發使自來水普及,古井使用漸漸沒落,卻也使古井附近的保安林等自然資源成為踏青的好去處。
當地藉著美化改善與周遭環境景觀整理,使得瑞井社區在大肚山的種種開發中存有一塊接近原始樣貌的淨土。
瑞井社區面積約2.56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台中都會公園,在這個小社區裡古色古香的土角厝是最大特色。土角是一種傳統的泥屋建築,在中國及台灣都可以見到,主要建材是泥土及稻穀。對於舊有聚落的沉寂,97年所執行農村公共設施改善計畫也成功再現社區古色古香的魅力。
瑞井社區總體營造配合井仔頭湧泉的有利條件以及大肚山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歷史留存的傳統特色,不但成功成為紫斑蝶越冬避寒的主要生態區域,也成為讓民眾了解該如何在生態與開發中取得平衡的模範。
瑞井結合當地生態使舊有聚落不因人口外移而沒落甚至是荒廢,反而為當地注入新的景象。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如何維持平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當居民關心自身所處環境的種種變化時,那麼蓬勃生機也會在大眾與團體的努力中如嫩芽般不斷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