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從空間開始 孫崇傑的細活人生
改變生活從空間開始 孫崇傑的細活人生
作者 : 謝懷萱、王旋維 / 發佈日期 : 2016/09/25
用建築可以呈現多種文化,像是三合院這個台灣傳統建築,從屋脊到正房偏房的設計都是因為有儒、道、佛三家影響。而台灣的自身價值體現在房屋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因此台中都市裡便出現了「樹合苑」。從在學時便開始修復霧峰林家的孫崇傑,透過他的設計使樹合苑可以呈現台灣的主體性。
在樹合苑裡的每一落都有不同涵義,第一落是顧客造訪時了解如何吃的安全、可以怎麼選擇更好的食材,第二落則是設計空間廚房,讓每個星期二的沙龍有地方發展,他們透過舉辦講座與交流資訊聯絡與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的感情,而第三落則是透過內部課程讓人懂得如何與土地親近,以及你可以選擇怎樣的方式生活,例如:生態廁所的建造。孫崇傑透過建築設計勾勒出自己活在這個世代的價值觀,認為唯有透過親近土地才不會迷失。在他建造桃米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建築專業並不是如重建這麼膚淺,而是該重建起一個價值觀,透過設計讓一個村落懂得利用優勢發展。他將生活理念具體化,提供我們在現今這個有許多問題的社會裡有更多不同生活的可能。
所以就在樹合苑裡我們發現台灣獨特的生活風味。台灣四季如春,土地的富饒成為了祖先養育下一代的依靠,但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越來越迷失自己的文化價值,我們開始進口本土也能出產的小麥,我們開始崇洋媚外,而自己本身變得越來越微小,甚至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樣子。在這裡,你可以懂得如何「細活」。不必去學習國外流傳的樂活,因為把細活二字拆開就是樹合苑給台灣的新定位。
孫崇傑提到,要讓別人改變生活方式,就必須先引起話題。以樹合苑來說,在水泥叢林裡,在房屋內種植樹木、蔬果聽起來不可行,但卻在樹合苑這個空間裡成為可能,讓很多人因為好奇而踏進這裡。生態廁所也是相同的道理。
在生態廁所內,可以看見孫崇傑所發明的推肥式茅房的練功秘笈,讓如廁這件事增添一點趣味。(攝影/謝懷萱)
早期在農業社會,上廁所不沖水屬常態。相對於現代在都市中,如同天方夜譚般,也正是因為如此,生態廁所建造在都市能引起的話題,比起建造在農村要影響的大。
為了避免第一次前來的訪客不知道如何使用生態廁所,在進入生態廁所的走道上,放置「生態廁所,葵花寶典」,讓訪客先行了解生態廁所的優點及注意事項。生態廁所採用乾濕分離,為了避免訪客不小心混合,在中間放置鐵板,讓小便可以順利引流至前端的容器。排泄物則會掉入下方容器,與木屑、稻穀和菌種等混合,調整水份,再利用攪拌裝置混合均勻。堆肥的取出狀況,依照醱酵程度的不同,決定清運的頻率。取出之後,再放置於以六十度以上高溫,至少三天以上,進行二次醱酵。確定堆肥可以安全使用,再利用堆肥,進行景觀綠化應用。
在樹合苑裡,一定對「絲田水舌」這四字不陌生,它分別代表了生活、生產、生命、生活,四個大方向,其中的概念便是好好吃飯、好好務農、好好讀書、好好生活。從飲食開始學習與土地對話,因此他們有豆花工作坊,讓來的人成為細活村的村民,體驗屬於這個村子的生活方式與健康飲食。慢慢讓自己可以與生活真正融入,重新了解屬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